合作招商    邮箱登录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汾渭平原成为蓝天保卫战的“主战场”


2019-03-08    来源: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持续开展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攻坚。”何以汾渭平原成为大气污染治理“主战场”?面临什么样的难点?西安作为战场之一将怎么做?记者采访了市铁腕治霾办高级工程师蒋楠。


汾渭平原区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汾渭平原的‘提名’,是国家以前大气污染管控重点三区十群战略的最新调整,近年来一方面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的显著改善和稳定达标,另一方面汾渭平原区域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在取消珠三角区域的同时,将原来的陕西关中群向东侧和东北侧扩大,提出了汾渭平原重点区域的概念。”蒋楠说,自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以来,全国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汾渭平原是黄河流域汾河平原、渭河平原及其台塬阶地的总称,包括山西省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河南省洛阳、三门峡,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咸阳、铜川等11个地市。2018年6月开始国家将原来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从原来的74个城市扩大到169个城市,1至7月全国空气质量后20名中汾渭平原11城占7席。

    国家生态环境部认为,汾渭平原这一区域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是大气污染物大量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加上每年秋冬季节,由于采暖需求导致的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使得该区域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还将进一步增加。

    蒋楠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关停、改造污染企业”是人们心中治理污染最为有效的手段。但是现实问题是,西安除了几家集中供热之外,已经没有重污染企业,而周边仅关中盆地内就分布着十余家的重污染企业。加之汾渭平原中临近的晋南和豫西区域钢铁、焦化企业聚集,更有众多水泥、煤炭等小企业“遍地开花”。

    “目前的现状是城市各扫门前雪,想要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必须有更高层面的协调和推动。”蒋楠举了个例子,有些城市的化工、钢铁、焦化等企业是本身就是地方核心产业和经济支柱,“不会有人自己砸自己家的碗,必须有国家层面的实施,就是谁来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蒋楠认为,中央的重视和推动,加之对地方从省级加以协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城市之间的协同和联防联控有重要意义。

西安城镇生活源和机动车污染贡献比重增加

    “关中盆地属于汾渭谷地的末端,受地形挟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蒋楠说,但这个方向面对的是重污染高发区,秋冬季节雾霾污染输入关中盆地,受地形阻隔盘桓不去。客观因素影响使这些地区大气环境保护较其他城市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蒋楠认为,结合西安的实际情况来看,西安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问题包括冬春季颗粒物污染、夏季臭氧污染以及氮氧化物污染。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近年来西安市及关中地区环境中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来源做了分析,认为西安市工业源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已经得到明显遏制,但城镇生活源和机动车污染的贡献比重在增加,这一点是显著有别于关中地区的整体情况。

西安必须从小到大做好三方面工作

    “要有效改善西安市空气质量,必须从小到大做好三方面工作。”蒋楠建议打铁首先自身硬,应尽快完成现有燃煤锅炉煤改气、煤改电或煤改清洁能源改造工作,重点对高排放重型车辆的污染治理。

    西安的空气质量要好,关中盆地空气质量必须好,在大气污染面前,整个关中区域是一个整体。而目前区域性的雾霾污染问题也是关中区域各地市的共同问题,“如果继续各城市单打独斗,工业布局和能源结构不合理,那关中地区的污染形势和在全国的排名压力会与日俱增,关中甚至会成为全国最后一块尴尬的污染区域。”蒋楠说。

    此外,跨省合作不可缺。必须要由国家环保部牵头,实施东联河南、东北联山西、西联甘肃和青海、西北联宁夏和内蒙古的“蝶形”跨区域大气污染合作模式。通过生态补偿考核等机制措施,将相邻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形成整体,形成围绕西安这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气联防联控新格局。

西安将集中精力打好主动战歼灭战

    西安将严控点源面源污染,坚持点面结合,突出抓好扬尘、工业、燃煤、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污染治理和露天焚烧、重污染天气应对等重点工作,统筹兼顾,促进全市环境质量总体提升。

    同时,我市将严格对标《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全力推进各项重点措施落实到位。

    筹划2019年度铁腕治霾工作,紧扣我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的主要矛盾和短板,以颗粒物(PM2.5、PM10)污染防治为重点,协同推进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臭氧前体污染物控制,集中精力打好主动战、歼灭战,力争在扬尘污染防治、柴油车污染整治、民用散煤治理等工作中取得实质性突破。


0